ENGLISH |
打破“就业时差”不能“坐等”

        不久前,关于海归“就业时差”的话题讨论曾引发过不少公众关注。什么是海归的“就业时差”?简单来说,就是因在外留学,一些学生的毕业流程很难与国内企业的招聘时间相匹配,因而在找工作的时机选择中遇到困难,有的甚至错失了理想的工作机会。

  客观来说,国内求职的双节点“春招”与“秋招”在开始与结束之时,一些应届毕业的海外学子的课程尚未结束,边应对学业压力边找工作,有时还要兼顾回国参加相关招聘面试,的确需要很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新东方《2019中国留学白皮书》中曾发布过一组关于留学生找工作时机选择的数据。其中,约八成的留学生会在毕业后期或归国后开始求职,只有约15%的留学生会在留学前期便开始求职。前置求职周期的这部分学生,多数以“非研究型”居多,也会在留学期间更为积极地寻找实习工作机会,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想要破解“就业时差”,将找工作的流程整体前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事实上,很多名气较大的企业,招聘周期都在半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不少以进入这类企业为目标的留学生也会较早地开始求职的准备工作。毫无疑问,求职规划前置,能够花更多时间根据目标工作的要求来积累实习和项目经验,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现阶段,为了更好解决留学生在国外求职不便的问题,国内的一些公司也会在求职季举办海外宣讲会,但绝大多数是前往海外顶尖院校招聘。毕业于海外名校的归国留学生并不缺少理想的工作机会,而一些毕业于普通院校、又没有在求职上花费太多心思的留学生,就容易受到“就业时差”的影响,不得不面对阶段性沮丧的结果。

  找工作,总离不开“主动出击”4个字。对一些由于自身主观原因出现“就业时差”、错过理想工作的海归来说,被动地等待企业为其改变招聘节奏是不现实的。提前做好求职计划、主动寻找相关信息、积极参与求职准备才是破解“就业时差”之道。

  互联网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信息是在网络上无法找到的。不少求职招聘类网站也推出了面向留学生用户的专属通道、开发出了视频面试等相关平台工具。然而,如何利用好这些求职工具来换得自己满意的offer,除了需要留学生自己提高主观能动性,没人能够真正帮得上忙。还是那句话:“坐等”无用,提前准备,方能打有把握之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